Search


上次提到反饋聽筒原因在於Letterland 的何老師,
中午在工作室用餐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上次提到反饋聽筒原因在於Letterland 的何老師,
中午在工作室用餐的時候說了一個他其他教室孩子的狀況,
我隨口回了一句:『那是孩子的耳朵無法完整接收嘴巴發出的聲音,用反饋聽筒就好了。』
何老師心急用玩具水管做了一個,
那個T、G發音混亂的孩子,用反饋聽筒聽了一次之後,
忽然懂老師說什麼,馬上他發出來的聲音就是對的了,
在場的何老師跟著范老師很驚訝!
這個孩子長久以來口語的問題一個聽筒就解決了,何老師告訴我:『我當場全身起雞皮疙瘩,太震撼了!就這樣幫了一個孩子改變。』

老師在Line上表達她的開心,我默默地回了一段:『不要太迷戀這種感覺,很痛苦的。』

在工作室,我可以細數很多孩子剛來的時候,跟現在的改變,每個孩子改變,我都有那種很興奮的感覺,但是,相反的只要一個孩子過不去,我的心情就會一直處於低潮,我出手幫會剝奪他們的親子關係,我不出手,孩子的狀況我受不了,不幫孩子說話,我很痛苦,孩子的眼神縈繞在腦海中過不去,說了,我像在為難大人。
很痛苦糾結。

一次的平日課,我通常兩週內還在私訊媽媽,『老大上次看妹妹撒嬌的表情有點.....回家怎麼處理... 』,『孩子面對同年齡的朋友安安靜靜的,朋友都回去了只剩大人就活潑起來,來抓變化的原因吧!』
老實說,迷上孩子的變化後,每天都很耗神的處理一個又一個的孩子與父母卡關,太耗神了!

暑假學習動機密集班從原本的兩個班級,暴增到三個班級,很少有人暑假的營隊給爸爸媽媽跟著的,如果只收小孩一天混過就算了,孩子有狀況晾在旁邊五天也不會有家長發現,但是加入了家長,這件事就不一樣了,很多人勸我不要這麼做,我堅持家長可以付費,也把家長當一個學員,因為家長也從來沒有這樣看過真正的學習概念,光回家的討論、跟孩子間的對話,就足以讓親子間好好的在生活間好好的對話好幾十年。
而且,最重要的是活動中怎麼看親子對話出了哪個狀況,媽媽又卡在哪裡?

有人問我未來會再辦嗎?
平日課會再開嗎?
老實說,超累的,一場近30人的活動,
除了活動安排流暢,重要的是觀察孩子跟家長狀況,
真是光想都沈重的挑戰。
如果我做不到看了孩子卡住可以忍住不想不出手,
腦海中不要一直出現孩子的狀況與哀傷,
要開幾場有幾場。
但是我做不到,
我必須留點體力與心境,
開始認真的寫更多的教案,
開始開密集的家長班,或者初階的師資班,
更多的教案給更多的孩子。
希望工作室的孩子們是菩薩,
你們所有遇到的困難,會變成一樣樣的教案,
幫助更多更多的人。

謝謝身邊出現的所有菩薩,
就像用反饋聽筒過關的那個孩子一樣,
看起來要認命的事情,
面對了,去找方法,沒有什麼過不去的。
孩子童年遇到的問題,
只要大人不要『絕症化』好好去面對,
都會過的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這是王麗芳個人對於人生與教養學習的分享園地,提供新書與演講訊息,並?
View all posts